第四百四十三章熟能生巧-《国潮1980》
            
            
            
                
    第(1/3)页
    天底下的事儿,几乎样样都逃不过熟能生巧的规律。
    就比如街道缝纫社的那些临时工。
    尽管大家都没受过正规的服装制作培训,使用的还都是家用的缝纫机。
    可由于质量监督制度管得严,没人敢敷衍。
    再加上缝纫机转轮里,滚动的是每一个人摆脱经济窘况的希望,大家干活的积极性也没法不旺盛。
    于是时间一长,勤能补拙。
    每个人做出的活儿,除了速度要慢点,质量上绝不逊色于电动的工业缝纫机,或者是红联厂那样的服装大厂。
    苏锦更是个中翘楚。
    他通过在缝纫社的历练,几乎天天都在将裁剪、制版的手艺提高着。
    就连他的父亲苏慎针都难得地夸了他基本功的飞速进步。
    说本以为他总得到三十岁,祖传的手艺才能拿出来给人看的。
    没想到如今的他已经够格独自进宅门府门量体裁衣的了。
    除了绣活儿还差着火候,其他方面,应该不至于砸了苏家的招牌。
    还有宁卫民手下那四大金牌销售,干的时间长了。
    怎么一眼分辨出最容易掏钱的顾客,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商品卖出去。
    对这几个姑娘来说,也成了驾轻就熟的本能。
    比方说,遇到那种自认为有点钱也有点魅力的男性。
    她们都能用三言两语,让对方立马晕菜,不知身在何处了。
    特别是那种带着女孩来逛的男人,原本只想逛逛,是只看不买的那一种。
    可只要她们的微笑和说辞配合在一起。
    那就是一颗颗从嘴里射出去的软钉子,能直接刺进这些人的自尊心要害。
    男人都好面子,不买肯定不行,要买还不能太抠。
    于是乎,不花个千八百的,是肯定出不了店门的。
    几乎每一天,姑娘们私下里都会彼此绘声绘色地彼此交流店里发生的趣事。
    专讲那些被她们整得五迷三道的假有钱人,是怎么硬装着大方,实则肉疼的掏钱。
    然后再一起哈哈大笑。
    就连张士慧带着谭大姐经营烟酒店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今的谭大姐,不但看店、打扫样样到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