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八章 什么叫礼崩乐坏啊!-《满级考古大师》


    第(3/3)页

    关于天子的穿着打扮,除了冕服保存下来,其他的制度基本也都没有了。

    而且,实际上西汉初期连冕服的具体穿着制度都没确认。

    天子、太子、皇子、诸侯王、列侯,都有资格穿冕服。

    《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

    而大裘冕、衮冕、鷩冕、玄冕、鷩冕等冕服,简单的说,区别就是有的十二章纹、有的九章纹、有的三章纹、一章纹。

    但是,这些冕服都是“王”的衣服,只是在不同场合,穿不同的冕服而已。

    并没有后世天子冕服十二章,十二旒冕冠,太子冕服九章、九旒冕冠、诸王五章、五旒冕冠的说法。

    所以,西汉早期,刘邦、刘盈、刘恒等皇帝在举行一些祭祀礼,以及重要的大朝时,列侯和诸侯王们,穿着和皇帝都一样,全都是上红下黑的冕服,都戴着珠帘。

    当时唯一一样皇帝能穿戴,其他人不能穿的,只有刘邦所创的刘氏冠,是只有刘氏天子才能戴。

    而这条规定,也并非是周礼,只是刘邦定下的新礼而已。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才开始想起了重订礼制的事情。

    等到东汉的时候,华夏的礼制才重新建立了起来,不过也已经和周礼有很大区别了。

    实际上,当时西汉人对周礼的了解,可能还没现代人多。

    毕竟现代人考古出土了很多春秋战国,乃至更早时期的贵族墓葬,对其礼制有很多研究。

    西汉人可没办法到处考古,只能靠着一些文献零散的记载,去复原周礼。

    当然,比起礼,乐的失传更严重

    要知道周代是一个不读《诗》《书》,无法言的朝代。

    当时各诸侯不管做什么事,出征或者归国还是朝对,迎宾、凯旋……

    全部都有配套的礼乐,还有一套完整的君王与臣子之间答谢、行礼的流程。

    要知道,《诗经》里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这些都是歌!都是可以配着音乐唱出来的礼乐!

    但是到汉代,这些东西全都失传了,各种大雅之乐,只剩下文字记载,至于原本的音乐是什么样的,早不知道了。

    列国的乐师坟头草都几仗高了,哪里能找的到完整的礼乐谱。

    从秦末乱世的废墟上重建起来的西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度和文化,确实是重新发展起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是汉人而不是周人。

    中华文明是儒家文化而非战国时期的其他诸子百家文化为主。

    为什么华夏人崇尚百善孝为先。

    都是始于汉!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