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考古所的发掘工作者,则沿着竹梯“爬”入室内进行实地观察,并在深入室内1.5米南北两石墙的墙根下,先清理出两个落脚点。 随后在这个点上用砖头叠起两个短柱,上面再架一根圆木,搭成第一个T形支架。 然后往里继续延伸,用同样办法再搭起两个支架。 最后,在这3个高度相同的支架上,纵向平铺两条厚木板作为“滑轨”,在“滑轨”上再用三四块略短于室内横宽的木板打横平铺。 这样,一个高出室内地面约0.6米的低空操作平台,就被搭建出来了。 发掘人员只要坐着或趴在平台上,就可以俯身进行清理作业。 而且平台上这几块平铺木板,还可以随着清理进程的需要移动位置,非常方便。 李教授的这方法一出,立马让广州考古所的各级人员,惊叹不已。 果然是社科院考古所,经验这块是真的丰富。 这个方桉,确实是既简易而又安全的办法! 广州考古所的人,立马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且迅速行动了起来。 在李教授提出建议的第二天,他们就搞定了“跷跷板”。 广州考古所的研究员陶建力,借助着这简陋的空中长梯,从过道钻进了西耳室内。 一进入西耳室,首先让陶建力注意到的,并不是那堆满挤压在室内的各种青铜礼器,而是头顶的大裂缝。 虽然西耳室是在岩石层内凿出的一个房间,但是同样也会弄封顶石板的。 不然的话,在人类的观念中,这就不是“室”,而是一个洞穴了。 堂堂南越国君,陵墓怎么能在洞穴里呢,必须得建室。 但是这封顶石板的情况,却不是很乐观。 “室内的4块顶盖大石板,各有一条贯穿性断裂,并有较严重错位,最大错位可能超过了10厘米!” 陶建力的呼喊声,很快就传到了在前室内等待的广州考古所其他工作人员耳中。 并且,陶建力拿着的摄像机,拍摄下来的画面,也同步传输到了所长傅谱手中的平板电脑上。 四条非常显眼,并且骤看险情十分严重的裂缝,出现在了他们眼中。 确实,这么骤一看,非常危险,好像随时四块石板就会砸到地面。 但是傅谱和几位研究员稍作讨论了一下后,就放下心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