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高振东面前两块电路板中间,连了一根双绞线。 这两块电路板,都是运算所做好了,高振东自己焊接的。 从系统里提出来的那一对Modem,元件还好说,可是电路板细节与运算所提供的这批,肯定是不同的,因而并不适合拿出来公开试验用。 电路板上各有一个简单的扬声器,正发出“滋滋滋”的声音,这个声音高振东听起来有些新奇,可是如果是二十一世纪前五年左右经常使用计算机的人,对这个声音非常熟悉。 这是Modem拨号的握手声音。 和日后的使用方法不太一样的是,日后一般是拨号到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通过ISP接入互联网,而高振东这里,没有ISP,是两台Modem直连。 同时也没有互联网的概念,这个时候连TCP/IP都还在高振东的存储库里睡大觉呢。 就是通过Modem,直接将两台计算机从物理和传输层面连接起来了,能够互发数据了而已。 而且高振东这里,实际上就一台计算机,他是通过两個不同的串行数据接口连接的这两台Modem,然后分别操作这两个不同的串口,查看发送和接收的情况。 至于这些数据怎么握手,怎么发送,怎么确认,怎么校验等等这一系列完整的工作,还要等高振东的裁剪版telnet和ftp完成之后才能真正的工作起来。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现在的显示器上,两行汉英夹杂的提示信息正在闪动。 “CK1:与TZJTQ2握手成功” “CK2:与TZJTQ1握手成功” CK,串口的意思,TZJTQ,就是调制解调器了,由于存储空间占用的原因,对于设备等在计算机中的命名,还是倾向于使用拼音字母。 这和提示信息不一样,提示信息需要尽量让使用计算机的普通人也能看懂,而设备名这类东西,靠近计算机中底层的人能看懂就行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陋的命令行值守程序,省略了大量的网络层次、细节和步骤,其使用界面完全不考虑易用性人机工程等等所有的东西,它的存在,唯一的用处就是让高振东掌握他想掌握的信息,以及发出他想发送的指令。 高振东暂时没有花心思去编写一个带图形的界面,虽然现在他已经有C语言的函数库了。 他在命令行输入了一行指令。 FS CK1“aaaa” 这行命令简单到了极致,发送,使用端口串口1,发送内容是aaaa这串字符。 屏幕上半部的信息开始跳动刷新,在原有的信息下方,连续刷新出了两行新的信息。 “CK1发送成功,发送长度=4Byte” “CK2接收到数据,数据长度=4Byte” 通了通了,高振东差点欢呼起来,不过,还没完全成功,就差一步了。 高振东在命令行输入了第二行指令。 DQCK2 CD=4 这行指令的意思也很简单,读取串口2,读取长度4字节。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