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陛下,荆襄流民产生的根本,是因为百姓苦于赋役之苦,又受天灾摧残被迫背井离乡,而荆襄之地沃野千里,因此大量流民聚集。” “就算陛下您派遣军队镇压了这一次的叛乱,只要荆襄之地还在,天灾还在延续,那流民就不会断,朝廷总不能过个几十年清理一次吧?费时费力还空耗军饷。” 一番话,说得群臣都点了点头,朱见深深以为然,于是问道: “既然如此,爱卿你有何良策?” 严敬休此时已经有了腹稿,他说道: “陛下,需知堵不如疏。这就好像治理黄河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增高堤坝,总有泛滥的一天,而这个时候就将是生灵涂炭之时,而如果用疏的方式,就可以保证黄河两岸百姓数十上百年的太平。” “更何况,如今的荆襄之地沃野千里,若是白白空置,未免也太过可惜。” “因此,臣的建议是,择其中部分民众尤其是那些居于山林之中的民众,返回原籍。而已经在当地开垦荒地的百姓,则就地落户,大明在当地设置府县进行管理、收纳赋税。” “如此,既将大患消弭于无形,又可以为朝廷增加一番收入。” “两百万人,啸聚山林,他们真的会听从朝廷的调遣吗?会不会反而激发民变?”彭时皱着眉头,问道。 “会的。他们流落到荆襄之地数年,宁可耕作而不谋反,已经证明了他们只是求生存而已,否则早已经做了那叶宗留的旧事!只要招抚得当,绝不会生变。”严敬休信心满满地说道。 “当然,其中难免有刁民与心怀不轨之人,因此军队也是不可少的。”说到这里,严敬休的眼眸中掠过寒光: “必要时刻,以鲜血……震慑不法之人!” “双管齐下!” 听完一席话,朱见深的眼眸中已经露出了赞许的神色,很明显严敬休这软硬皆施的办法深得他心。 他转头,看向内阁首辅于谦: “爱卿,你有什么看法?” “陛下,臣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此便是荆襄致安之法。” 于谦的脸上也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感谢“OnoD”的打赏,感谢!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