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妥协,文臣坐大!-《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2/3)页

    见到臣子们这般对抗的模样,朱瞻基内心也产生了犹豫,他已经没有了之前那样的坚定。

    他再度回到了宫中,开始思考停止下西洋的利弊。

    他终究不是太祖、太宗那样的强势帝王。

    文官系统,其实他们的反抗是很薄弱的,除非遇到那种已经到达文臣权力顶峰,开始可以真正威胁皇权的存在,不然他们的这样的反抗,其实完全就是一种“道德绑架”,一种“赌博”。

    因为民间的舆论是由文官掌控的,一些道德体系,也是由文官所制定,并且解释权在他们的手中。他们可以做的,便是利用这些,逼迫皇帝妥协。

    你想不想要好的身后名?你难道愿意,自己明明励精图治,最后却在民间落得一个骂名?不愿意,就最好和我们合作。

    文官集团还很团结,你可以杀了他们,但是下一批人,依然还会反对伱。你当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张璁,但是如果想要找到又支持你,又能很好处理政务的臣子,却实在不多,你最后还是需要依靠他们来治理大明。

    正是因此,有时候可以看到,明明至高无上的皇帝却还要与臣子妥协,因为臣子们还是有那么一点反击的能力的。

    但是这种反抗其实很脆弱,实际上是以文臣们自身的性命前程去和皇帝“赌”,赌他不敢彻底翻脸。要是碰上愣头青,就得凉凉。

    后世大礼议之时百官伏阙,就是碰上了十八岁血气方刚的嘉靖皇帝,左顺门当场打死十七个,群臣血谏的结局就是群臣付出了惨重代价,却也没能改变嘉靖皇帝的决心。

    简单来说,这个说到底还是看皇帝。只要皇帝足够强势足够“不要脸”,那群臣的建议他完全可以当做耳旁风,甚至直接拉开屠刀。

    皇帝本身,就拥有着打破规则法律的权力,他愿意跟你们在规则里玩,那再好不过;但是皇帝一意孤行要打破规则,没人拦得住他。

    很可惜,宣德皇帝并不是这样的人。

    朱瞻基在深宫之中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那本来攥得紧紧的手掌,缓缓地松开。

    他坚持了八年,这八年中始终用规则约束着大臣,也约束着自己。只要臣子们没有原则性的错误,那他就不会惩罚他们。

    正是因此,宣德朝吏治清明,言官敢于进谏,士兵将领敢于赴死,因为皇帝自己也遵守了规则,将大明王朝纳入了一个井井有条的体系当中。

    这是他自己定下的规矩,他不能打破。

    而且他相当注重名声,自己性格也颇为宽宏,这样一个皇帝,是干不出朱元璋那样直接动手的事情的。

    既然这样,那他就只能妥协。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这是他那个仁厚的父亲教给他的课,他现在还是明白了。

    深夜,当群臣已经在太和门跪得摇摇欲坠的时候,终于有一道口谕从大内传了出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