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倒霉的汉王-《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2/3)页
……
交趾的平定,让朱瞻基对于严铿刮目想看,事实证明,这位陈国公有着极强的洞察力,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些地方所存在的问题。
他也十分感激严铿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不然说不得要在后世背上弃地的骂名。
严铿本来就在朱瞻基眼里有着一个极好的印象,而这一切的加分,使得这位皇帝对他更加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所以,在交趾事了,朱瞻基将目光转到削藩上时,他第一时间找来了严铿商议,只有一个人的那种,这充分表明了他对于这位陈国公的信赖。
朱瞻基忍诸多藩王已经很久了。
削藩之事,自建文始,至永乐确定了正确的大方向,但是实际上,永乐除了把那几个跟他一起起兵的兄弟兵权尽数剥夺之外,其实并没有削太多藩王。
甚至为了表现自己与侄子的不一样,之前被削的一些王还都被一一召回复位,这使得依然还有不少藩王拥兵自重。
朱棣也是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哪怕是有了“夺权而给富贵”这样的战略方针,他依然不敢大肆削藩,并且因为不想给后世留下对宗室无情的名声,所有被他削去三护卫的藩王,全都是确实有恶名在外的。
这就导致了,直到宣德年,朱瞻基依然还有当初朱允炆的感觉。
如芒在背。
“我欲要行削藩之事,却又恐遭宗室厌弃,该当如何?”他盯着严铿,问道。
宣德皇帝不想脏了自己的名声,和建文皇帝一样,落得一个骂名。
但是削藩,却又势在必行。
严铿呆了一呆,这个他先前可没有腹稿,而且你这个既想当表字又想立牌坊的,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
朱瞻基似乎已经料到了严铿的反应,他没有等他回答,便自问自答道:
“若要削藩,又不使名声遭污,则必须师出有名。然而自永乐削藩之后,诸王行事谨慎,抓不到任何的把柄,要削藩实在有难度。”
“但若是有一位藩王拥兵自重,欲要取朕而代之,最终被朝廷大军所扫平,然而又有证据说有其余的藩王参与其中,不知道他们又会作何反应?”
严铿心思百转,立刻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
一时间,后背有些发寒。
这个青年皇帝,果然也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虽然表面上年轻,但是实际上却也是心机深沉,而且相较于他的父亲,他更多了为帝的——心狠!
不过他也是见识过大风浪的人,当即便镇定了下来,问道:
“不知陛下认为哪位藩王有‘不臣’之心?”
“汉王。”朱瞻基笑了起来,如同一只恶狼一般,但是那双眸子里却竟是冰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