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七章 铸神器兮于城郭-《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第(2/3)页

    马钧有些面露难色,犹豫着回答说:“主公让人送来的图纸真是巧夺天工,如今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并不顺畅,在几个重点环节上还没有获得突破。”

    赵兴倒也没有责怪二人,而是鼓励他们说:“是我心急了。此等足以毁灭城池的大型火炮,没有足够的时间,岂是容易造出来的!只是我们不久之后便要投入重兵在益州北线作战,如果没有这几样火器面世,我们的士兵就会出现重大伤亡。”

    赵布说到:“义父莫要着急,孩儿就是不吃不睡,也要敢在大军调动之前将那红衣大炮给造出来!”

    三人说了半天,谈论的竟然是本该在后世明朝出现的红衣大炮!

    实际上,赵兴所谓的红衣大炮,在另外一个时空之中,准确的称呼是“红夷大炮”。此炮最初由英国人发明,后由荷兰人传入中国,因当时称荷兰人为红夷,故以“红夷”称之。红夷大炮是一种前装滑膛加农炮,跟佛郎机炮相比,红夷大炮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重量上都要大得多,由于其射程非常远,所以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是用铸铁铸造的,炮身铸有准星﹑照门,中部有炮耳。与佛朗机铳相比,口径较大,管壁加厚,并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增厚,能承受较大膛压,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

    如果马钧和赵布能够将这种恐怖万分的大杀器提前上千年造出来,只怕司马懿苦心孤诣在益州北部修筑的众多要塞也不见得能够支撑多久。

    除了这最难的一种火器,赵兴实际上还指导马钧和赵布分头研制了另外另种大小火器。

    赵兴让马钧设计的是鸟铳。

    鸟铳原本是16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我国明清军队装备的一种用火绳点火发射弹丸的单兵枪,用熟铁打造,重约5~6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放用来引火的火药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托腹藏搠杖通条一根,重3两,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另有火绳,每根长2丈,重3两。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