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抗战之浴血大兵》


    第(2/3)页

    严峻的形势,迫使国民政府炸掉了费尽千辛万苦修建起来的惠通桥。凭着怒江天险,这才稍稍挡住了日军的攻势。蒋介石还不放心,唯恐日军强渡怒江直取昆明,下令将云南通往重庆的公路、铁路和桥梁全部炸掉了,甚至把囤积在保山的大量军用物资也付之一炬,大火整整烧了三天。

    危急关头,飞虎队倾巢而出,对企图强渡怒江的日军进行了狂轰滥炸,把那些企图渡江的日军全都变成了水鬼,这才压制住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国民政府又调集重兵,前来坚守昆明,日本人这才不敢轻举妄动,乖乖地待在了怒江以西。

    怒江西面,是绵延千里的高黎贡山,它就像一只巨大的怪兽蛰伏在地,随时都会发出可怕的怒嚎。现在,经过日军两年时间的经营,高黎贡山真成了蛰伏的怪兽,日本人在山中修建了许多暗堡和永久性工事,随时都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喷发出夺命的火舌。

    而怒江东岸,已无路可退的华夏军队,正源源不断地拥来,很快便屯兵几十万,摩拳擦掌,试图渡过怒江,一举将日寇赶出国门。

    日军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兵力捉襟见肘,自从试图强渡怒江失败后,他们就开始在山中修筑起防御工事来。

    滇缅边境高山林密,到处都是*的木材,日本人便利用这些材料做地基,上面覆以一米多厚的土层,土中间再垫入厚厚的钢板。他们还考虑到如果没有外援,长期坚守生存的情况,所以工事除了极其坚固外,里面还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完备的医院和卫生设备,甚至还有发电厂。弹药的储存量更是充足,足以打上三五年。

    日军构筑的工事,最让人钦叹的是它那错纵复杂的交通壕,壕内设有机枪掩体和散兵坑,即使攻入主壕,也难封锁堡垒间的交通联系。防御工事里有强大的火力网:主堡内有迫击炮、重机枪,子堡及侧射潜伏堡内有轻机枪,交通壕里有步枪、手榴弹和掷弹筒。如果这些火力点同时开火,那真如日军叫嚣的“连麻雀都别想飞过去。”

    在构筑工事之初,日本人曾强迫华夏和缅甸的劳工参加,等到了真正的“后期制作”,则全是日本专业的工兵部队。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几十万华夏军队就这样隔江观望了两年,竟然丝毫没有干扰日本人的施工。是欣赏还是示弱?是礼让还是无知?日本人就在华夏军队的注目礼下,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地设计施工,最后终于建立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般的堡垒。

    防御工事建成之后,日军专门派来轰炸机试验,一枚枚重磅**在堡垒上爆炸,但下面的工事却毫发无伤。日本官兵激动万分,他们声称:这将是世界上无法攻克的阵地!并扬言道,如果华夏人想从这里跨过去,先把10万人头堆在山下!

    当缅甸华夏军在史迪威的带领下大举反攻时,怒江边上的华夏军队却一直按兵不动,这让罗斯福非常恼火。

    根据反攻前史迪威的战略构想,怒江东边的华夏军队应该和缅甸军同时发起进攻的。

    而这个构想是罗斯福总统亲自批准的。现在史迪威的华夏军已在缅甸境内,将日军赶过了缅北,而怒江边上,却一点动静都没有。罗斯福感到莫名其妙,不断急电蒋介石,要求他马上命令部队从怒江反攻。

    蒋介石回电称:抗战以来,华夏军队减员严重,现在首要任务不是反攻缅甸,而是休整,等时机成熟了再与日寇决战。为了不得罪罗斯福,他承认反攻缅甸也很重要,但华夏需要更多的支持,如果英国能在缅甸沿海进行登陆作战,华夏也在怒江实施反攻,就把日本鬼子围歼在缅甸。

    蒋介石这一套保存实力的把戏,已玩了若干年,电报发出去他颇为得意,这下看你罗斯福怎么说?我没说不出兵,但也没道理只让华夏人出兵,跟日本人作战不单单是华夏人的事。英国出兵?太阳打西边出来,他们也不会主动出兵进攻日本人的阵地。

    面对这样一封回电,罗斯福火冒三丈,难怪史迪威总是管蒋介石叫“花生米”,真是头又光胆又小心眼又多。蒋介石到底在想什么,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个“花生米”还不是怕把自己的“老本”拼光了,战后且不说消灭.共.产连任何一个地方军阀也奈何不了了。但现在是非常时期,盟军已经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已经到了没有讨价还价的境地。

    罗斯福立即命令手下给蒋介石发报:“云南方面应立即开辟怒江战场,否则将取消一切援助。”

    这一纸电文依然如前一般轻飘飘的,但蕴含的分量,却是蒋介石无法承受得起的。他愤怒地一脚踹翻了茶几,玻璃的破碎声在他那豪华的官邸扩散着,让每个人都屏住呼吸,不敢多说一句话。

    他清楚自己被*到了一个不能说“不”的境地。他比谁都清楚,拒绝意味着什么!比谁都清楚,没了海南的援助后,对国民政府意味着什么!

    蒋介石没有回复罗斯福,他使出了华夏官场千年来最厉害的绝招――拖!

    史迪威派出自己的参谋长托马斯・赫恩少将飞抵昆明,他义正辞严地警告重庆:“我们已经将运抵昆明机场的作战物资全部封存冻结,同时单方面中止贷给华夏作战飞机的合同,收回迄今已贷出的全部飞机。”赫恩向国民政府“摊了牌”,他还宣传将考虑作战物资的分配问题,计划将作战物资分配给那些愿意渡江向日本人进攻的军队,不排除.共.产.党.的八路军。就这最后一句话,让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

    美国人深知人性的弱点,这个“战争招标”计划一提出来,整个华夏都蠢蠢欲动起来。最先出来说话的是“云南王”龙云,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海南部队的战略物资全在昆明,在他的地盘上。如果有美式武器为自己撑腰,那“云南王”这个位置岂不稳如泰山,如果在缅甸打出了威风,那我可不只做云南王了,说不定可以做个堂堂正正的华夏王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龙云当即向赫恩表示,如果有10个师的美式装备,他愿意拿7个师拼死出征。

    四川军阀刘湘和刘文辉心里也痒得不行,这些“四川王”跟龙云的想法一样,在华夏,谁不想当皇帝呢?

    龙云、刘湘的表现,让蒋介石暴跳如雷:“娘希匹,这不是跟着洋人造反吗?眼里还有没有ZY政府?”其实,他最想骂的是,这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家伙,眼里还有没有我蒋介石?但他骂不出来。

    美国人这一手让蒋委员长丢尽了脸面,但借他个胆,他也不敢说海南总统半句不是。蒋介石同意马上出兵:他并不愿意得罪海南人,更不愿意看到美援物资落到自己对手的囊中。

    三天后,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从重庆飞赴昆明,向中美将领宣读了蒋委员长亲自签署的《华夏远征军怒江作战命令》。命令规定:国民党第11、第20两个集团军及直属特种兵部队,共计16个整编师和9个炮兵团,共计20多万人马,5月开赴怒江前线,准备强渡怒江。

    何应钦同时向赫恩少将递交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书,以表示重庆政府的诚意。但为了确保此役的安全系数,也就是保住老蒋的家底不像上次远征军那样拼光,何应钦向海南盟友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请求提供渡江工具,二、请求海南部队全天候空中掩护,三、请求海南部队炮兵予以配合,四、请求海南提供华夏远征军所需的全部作战物资补给。

    就好像华夏人替美国打仗似的,但美方并不介意,迅速同意了华夏政府的所有请求。

    远征的大幕已经拉开,但这支军队由谁来指挥呢?

    蒋介石心目中的第一人选当然是心腹陈诚了!可此时,陈诚身体不适,正在重庆养病,远征军司令官一职,究竟何人出任,一时充满了悬念。空出来的这一肥缺,使得国.军高层一下骚动起来。按军衔说,远征军司令官并非十分显要的职务,但这是一支由美式装备全新“包装”起来的军队,精良的装备,一个师远超内地的一个军;而且这次是出国抗日,深受瞩目,如果能有一番作为,那将是名利双收,以后前途将无可限量。于是私下里一些自以为有资格的人四处活动。

    最终拍板的蒋介石,比谁都显得谨慎。他知道此次出征非同小可,上次远征军出国抗日功败垂成,指挥不当是败因之一,罗卓英和杜聿明的不和,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次的远征军总司令一定要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能协调何应钦和陈诚两个派系的矛盾,否则战斗力将大受影响。另外,这次远征军司令的人选,必须有深厚的资历,能镇住杜聿明、宋希濂这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的集团军总司令。最后,此人不能有野心,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远征军装备精良,如果落到“坏人”手里“听潮阁”更新最-快,全,对自己的政.权将是极大的威胁。

    蒋介石考虑再三,决定还是请李卫东出山。说实在的,蒋介石一直对李卫东不太放心,这一年之中,海南拿出了那么多的军舰,飞机,蒋介石怀疑李卫东已经和美国搞上了关系。不过,根据这两年对他的观察,蒋发现此人没有野心,不拉山头,不结党营私。最让蒋放心的是,自己的夫人保证,李卫东威胁不到他的地位。

    就这样,李卫东出任了远征军总司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