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抗战之浴血大兵》
第(2/3)页
一段时间下来,长期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体重平均增加了差不多二十斤。整个部队士气高昂,面貌焕然一新。史迪威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他也心知肚明,这些士兵再怎么训练也是不够的,因为新38师和新22师加在一起,也不足2万人,靠这点兵力想打败盘踞在缅甸、滇西的30万日军是不可能的。当初,重庆方面答应向他空运5万士兵,可后来就一直没有了动静。
为了说服重庆方面,史迪威把训练、装备、演习情况的大量照片和纪录片送到了重庆。重庆方面看后果然十分满意,蒋介石立即批准了向基地空运士兵补充兵员。
兵员过来后,史迪威发现这些人素质太低。国民政府以往征的兵,都是肚皮吃不饱,骨瘦如柴的人,素质不佳;一般下级军官又缺少文化,不能掌握新式武器,而这次也不例外。在史迪威看来,战士不仅是拿枪向前冲的炮灰,他应该还能开车,甚至能开装甲车、坦克;同时,一名合格的战士,不仅会用枪,还得会用炮,会使用通讯器材,最好还会说英语。
史迪威把他的征兵要求转达给了重庆,这一次,重庆政府十分重视,ZY执委会决定以GMD员和三青团员为骨干,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军。
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青年学生踊跃参军,后来还喊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一响亮的口号。随后,兵役署又以蒋介石的讲话为指导,对《兵役法》提出了修改案:鼓励青年学生参军,规定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学籍,使得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打消了顾虑。
四川军管区随即派员出巡川北各师管区宣传和督导,号召各地青年积极从军,收效显著。四川、光华、华西、燕京、金陵、齐鲁各大学校长也协助宣传,鼓励学生自愿参军,其中川大、光大两校应征者各达百人,各中学每校都有学生参加。
继孙立人的新38师开赴胡康河谷之后,廖耀湘的新22师也全部到达战场。源源不断的战士和各种车辆,从那加山的各个褶皱里涌出来,挤满了新平洋小盆地附近的山头。
按史迪威的作战部署,廖耀湘的新22师将作为右翼,从西边大洛方向进攻;孙立人的新38师将作为左翼,从东边塔奈河下手。然后合围,全歼敌第18师团。
而李卫东的第一军,则从正面反击。
新22师的前卫65团在师工兵营的保障下,由新平洋悄然南下,从已经没有了枪声的加拉苏高地附近绕过,渡过塔奈河直趋大洛。
数日后,65团与敌人遭遇,长久积压在胸中的怒火,配以自动火器,使得人人锐不可当。刚一接触,官兵们还没过上瘾,一个大队的日军就乱糟糟转身而逃了。好不容易逮着个练手的,65团哪肯这样轻易放过,一路狂追。
在塔奈河支流百贼河边,65团追上了正在宿营的日军两个中队。二话不说,战斗当即展开,迫击炮和机关枪一下震醒了古老的森林。
经过几天激战,日军再也支撑不住,开始再次撤退。就在这时,65团第2营与第6连,经过4天的艰难跋涉,穿插到日军身后,将其包了一个大饺子。结果,280名日军永远腐烂在百贼河畔。
月底,新22师攻占大洛,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再次拥进了几千名中国战士,一年半前的那种充满**气息的沉闷的空气,已经被喜气洋洋的欢呼所取代。
当廖耀湘的新22师在大洛频传捷报时,孙立人在东边的塔奈河战场也打得非常顺手。
作为战役计划的另一部分,孙立人将新38师兵分三路,向日军进*。
新38师用113团一个营,在于邦与日军55联队残部隔河对峙;以112团沿塔奈河北上,渡河后迅速南下,从日军背后杀过来;南边由114团从日军左翼发起猛攻;待两翼合围过来后,113团主力迅速渡河攻击,就此全歼日军。
112团渡河后,很快就接近了目标。于邦对面的守敌只顾监视河西的113团,根本没注意绕到背后的112团。
日军在遭到112团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击后,旋即崩溃。现在只要114团及时赶上,东边战场就将不会存在有组织的日军了。
不料,114团预想的战斗却提前打响了。该团在穿插途中,到达太白家西南十几公里处,与同样在丛林里急匆匆赶路的大队日军,在孟阳河边撞了个满怀。双方反应都异常迅速,各自抢占了有利地形,便在森林里厮杀起来。
这股急匆匆在丛林里赶路的日军,正是日本第18师团55联队的两个主力大队。田中新一本打算让他们从南路偷渡塔奈河,抢在新38师主力到达之前迂回到华夏军队的远后方新平洋,然后切断中国.军队的供应路线;而在正面,田中新一将集中后续跟进的第56联队和野炮兵联队及榴弹炮兵联队,在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后,在于邦附近一举消灭。
塔奈河的渡口不多,除了中间的于邦,就是北线的下老卡和南线的康道。不知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注定的生死对头,两支军队领着同样的使命,结果撞在了一起。田中新一自以为得计,每天都盼望着捷报,可是哪里想得到,他的那些缺弹少粮的部下,正在丛林里为自己的生存进行着生死搏杀。
受限于糟糕的后勤保障,日军的战斗力逐日下降,伤亡越来越大。苦战20天后,日军开始收缩。114团团长李鸿上校,从烧得焦黑的阵地上,敏感地意识到了日军的这一意图,当即命令部队猛插日军阵地。就这样,原本打算收缩撤退的日军,被分割包围在几块大干地上,连水都喝不上了。
两个月前,日军包围加拉苏高地时,天上不时就会有降落伞给地面被围的部队送来补给和弹药,从而使他们手中威力强大的武器持续发挥强大的威慑作用。而此时的日军,却是什么也没有了,包括士气。
可是日军拒不投降。114团的统计数字报到了孙立人的师部:日军遗尸600多具,内有宇生少佐和窒隅大尉两名大队长,大森、山林、小野、松尾四名中队长。散在丛林里日军腐烂的尸体和爬到各个角落的伤兵,则无法得到确切数字。然而,谁都知道,在负伤的情况下爬进丛林,那跟一具白骨已没有多大区别……
一直处于待命状态下的新38师113团主力,他们经过已经空无一人的巧家阵地,踏着日军抛弃的大量尸体和各种杂物,全速向大白家进击。途中,他们发现有四只大竹筏载着准备增援大白家的百多名日军顺塔奈河漂来。这撞在枪口上的猎物,哪能放过。一片机枪射击声和绝望的叫嚷声渐渐停息之后,第二天,满河都是泡得发胀的死尸――大白家守军望眼欲穿的这批大和武士,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早已成为惊弓之鸟的大白家日军,丢下1000多具尸体逃走了。塔奈河以北全部落入中国人手中。
西线廖耀湘的新22军,也在全线推进。已经进入胡康河谷的65团,并没有正面攻击,而是从绝壁上攀援迂回。有一段100米宽的悬崖,65团就爬了整整一天。当他们神兵天降出现在胡康河谷要害孟关前面的腰班卡时,日军竟不知所措。
他们与敌血战2小时,来回9次,终于击溃了日军,顺利地与南下的第66团实现了对日军的合围。
与此同时,东线的孙立人也扬鞭策马,快速推进。两支焕然一新的中国部队把日军打得节节败退,田中新一的心情简直坏到了极点。然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胡康河谷,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这块缅甸最北方的谷地,由大洛盆地和新平洋盆地两块组成,山高林密,河流纵横,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为“野人山”。最可怕的是它的雨季,对此,中国驻印军太熟悉了,前年败退时,在杜聿明的命令下,他们闯入这块禁.区,损失惨重,遗尸无数。战线在向胡康河谷深处一步一步推进。在这段伤心路上,昔日的战友早已化做堆堆白骨……
每看到一堆白骨,复仇的火焰在战士们的胸中就更炽烈一分。
整训时,看航空地图以及掌握指北针的使用方法成为了必修课。好在驻印军的素质较高,尤其是军官,很多都是学生出身,这些在国内算是稀罕的装备很快就被他们掌握了。如今再次踏进胡康谷地,就如凭空增加了一双眼睛。
指北针这东西是老祖宗发明的,倒也不算什么奇;而航空地图,则真正让军中秀才们开了眼界。
史迪威命令指挥部那些专业的海南参谋们,精心制作了大量的航空地图,然后将之发放到每一位连排长的文件包里。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和战场照片,海南空军一次又一次勘测了整个缅北谷地,他们把这些照片加工后连接起来,就是直观性很强的等比例地形图。只要不断接这些照片,这张图就会一直扩张,直到缅北整个作战区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