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元旦-《崇祯故事》


    第(2/3)页

    天空的艳阳黯淡了下来,一片乌云飘到头顶上,忽然下起了雨。冷冷的雨点刷刷地打下来,杨铭座下的战马昂头嘶叫起来,跟在皇太极身后的两骑护卫正要策马上前,皇太极举手制止了他们。

    雨中的皇太极岿然不动,他在等待着杨铭的回答。

    城墙上,许莹、刘必显、赵知县、范同舟等人紧张地望着城下远处的杨铭和皇太极,目光所及之处,在杨铭和皇太极交谈之处的后方二里开外,皇太极带来的铁甲骑兵阵列严然,甲杖林立。

    许莹一双杏眼紧紧地远望着杨铭,目光里饱含深情,也饱含着担忧,此时,她内心里隐隐有一种危险的预感。

    雨落下时,城墙上的人们一阵骚动,有人在寻找避雨的地方,随从们取来雨伞,给刘必显、赵知县等人撑上,妤黛也取了一把雨伞给许莹撑了起来。

    “妤黛,你快去军营……”许莹小声地向妤黛吩咐着。

    雨势来的快,去的也快,不到片刻时间,雨停了,太阳重新露出头来,阳光洒在雨后的空气里,一阵清新明丽的感觉,抬眼向天边望去,远方的燕山余脉隐隐欲现。

    “其实,你们要是不搞文字狱,不搞强制剃发,还是不错的……“杨铭叹了口气,无奈地说。

    “剃发么?……权宜之计,时下两国交兵,以为区分泾渭罢了……”皇太极微笑地说,“至于文字狱,是什么?”

    皇太极本人推行过剃发,但他并不像多尔衮那么执着。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沿途他就忙着颁发诏书,要求归顺的明朝军民人等尽皆剃发。进入北京之后,他正式下达了剃发和更换服饰的法令,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这一命令立刻引起了激烈的反对,不但朝中官员剃发者寥寥无几,大批的前明官员仅仅因为这一制度,就闭门不出,拒绝为清朝效力,或者南下逃离京城。多尔衮眼见统治未稳,担心酿出大变,仅仅一个月之后,就不得不停止了剃发令的实行。

    本来这事可以算是告一段落了,但出了个汉奸孙之獬,主动要求推行剃发,又把这导火索点燃了。

    这孙之獬是山东淄川人,明朝天启年间进士。清军入关后,他投降清朝,当了礼部侍郎。此人给自己剃了个秃脑袋,留上了金钱鼠尾的辫子,还穿上了满人的服装。结果在朝堂之上,受到了其他汉官的鄙视和满人的耻笑。恼羞成怒之下,这孙之獬便写了一道奏章,向朝廷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给汉人剃发。

    在奏折中,他有几句话很是打中要害:“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结果这剃发令就又推开了,就为这一个剃发,江南各地处处都是血流成河。江阴城本来已经降清,结果听说要剃发,又全城皆反。昆山地区,本来人心平定,但剃发令一下,民众便争相反抗,先是杀掉清军的地方官,后又烧掉了府衙。

    最终的结果是残酷镇压,满城皆屠,成千上万的人为了这毫无意义的剃发令失去了生命。

    皇太极在清军入关前一年暴病而亡,如果他没有死,是他而不是多尔衮率清军入关,这剃发令很可能不会全国强制推行。

    “文字狱么?就是在别人的书里挑一些文字,认为写书的人犯了忌讳,杀头……”杨铭勉强解释着,“还有就是这不准写,那不准写……”

    “这倒是奇了。圣人立文字,原本就是阐扬大道,抒发性情,有什么不准写的?”皇太极似乎一时还不能理解。

    对此杨铭也只能苦笑。清军入关开始那几年是没有文字狱的,估计满人还不懂这个文字的力量,所以清初那段时间什么书都可以写,什么书都可以出版,完全没有任何限制。

    清朝文字狱的开端,起于顺治四年——广东和尚函可身携一本纪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南京城门的清兵查获,严刑一年后,流放沈阳。这个处罚相对于后来简直是轻得不能再轻了。

    康熙时期,浙江湖州有个叫庄廷鑨的富户,因出版的《明史》在叙及南明史事时,尊奉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直写努尔哈赤的名字,写明将李成梁杀死努尔哈赤的父祖,斥骂降清的尚可喜、耿仲明为“尚贼”、“耿贼”,写清军入关用了“夷寇”等等,清军将《明史》案一干人犯七十余人,包括为《明史》写序的、校对的,甚至卖书的、买书的、刻字印刷的以及当地官吏,在弼教坊同时或凌迟、或杖毙、或绞死,“主犯”庄廷鑨照大逆律剖棺戮尸,另有数百人受牵连发配充军。

    翰林院编修戴名世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书印出十年后被人告发处以斩刑,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清朝功臣家作奴仆。同乡方孝标曾提供参考资料,也和戴名世同样治罪,虽然方孝标已死,但仍被发棺戮尸。

    到了后来乾隆朝,这文字狱就更变本加厉了,乾隆在位六十年,发生文字狱一百三十余起,且都判罚极重。

    既然皇太极一时还不能理解这文字狱的奥妙,杨铭也不想提醒他。

    “承蒙大汗赠我厚礼,杨某投桃报李,也有小小礼物送给大汗。“杨铭取出包裹里准备的礼盒,策马上前几步。

    双马交会,马上的两人近在咫尺,杨铭将礼盒递了过去。

    皇太极淡淡地伸手接过,却是一个小小的首饰盒子。他微微一笑,将礼盒打开,只见锦缎之上,放置着一块皮质表带的天美时机械手表。

    “哦?这小钟甚是精巧……”皇太极拿起手表端详着,颇有几分惊讶。

    其实也就是价值一百多块美元的大路货,但在明代,却是无法想象的尖端科技。

    “此物如何使用?“皇太极目光炯炯地看着杨铭,显然,他对这件礼物是很感兴趣的。

    “很简单的,就是偶尔需要上发条和对时罢了……“杨铭知道皇太极会有此问,从怀中取出一本蓝色封面的书,“在下将使用方法书于纸上,大汗一看便知。”

    他翻开书页,取出夹着的一张A4纸,递给了皇太极。A4纸上画着图案并附有简短文字,说明怎么上发条(自动表,一般不需要手工上发条),怎么对照日晷校时。

    皇太极接过,稍一过目便即明白,他的目光落到了杨铭手中的蓝皮书上。

    “农田水利秘籍?此是何书?“皇太极问道。

    “哦,一本讲农事的书罢了。”杨铭一边说着,一边将书置入怀中。

    “此书借朕一观。”皇太极平静的声音中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

    杨铭笑笑,将书递了过去。

    皇太极接过书本,习惯性地从左往右翻,随即一愣,皱皱眉头,将书倒过来,从右往左翻着看了起来。

    很专注地看了几页,又前后翻了翻,皇太极抬起头。

    “此书甚妙……”皇太极复杂的目光盯着杨铭,“一米是多长?”

    杨铭心中一凛。显然这书他是看进去了,书中所讲的农田水利具体事务,都可以依葫芦画瓢摸索试验得出正解,但这度量衡是没办法准确得知的。

    “现时一丈是三米二。”

    “一公斤是多重?”皇太极又问道。

    “一米是10分米,以长宽高均为1分米的方壶装清水,其水重便是一公斤。”

    “此法甚妙、甚准。”皇太极第一次听到这种计量定义方法,颇觉有理。

    “古人有买椟还珠,朕今亦效仿之……”皇太极微笑地说,“此书给朕,今年春耕正好用到。”

    历史上,后金粮食自给率一直低下,努尔哈赤晚期甚至发生大规模的饥饿,如果不是袁崇焕卖米给他们,后金几乎就要崩溃了。但皇太极登汗位后,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到清军入关之前,基本已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

    “至于小钟嘛,朕退还于你……“皇太极拿着手表似乎欲递过来,但是却又捏在手中赏玩着,颇有爱惜之意。

    “大汗既然喜欢,那就都拿去吧。”杨铭淡淡地说。

    皇太极哈哈大笑了几声,脸色突然一沉,“杨铭,你在试探于朕!”

    杨铭微笑着拱拱手没有说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