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禁闭-《崇祯故事》


    第(2/3)页

    明代商业繁荣,很多城市都有夜市。明人曾作有一首《北关夜市》诗,对杭州北关外夜市的买卖盛况作了记述,诗曰:“北城晚集市如林,上国流传直至今。青苎受风摇月影,绛纱笼火照春阴。楼前饮伴联游袂,湖上归人散醉襟。阛阓喧阗如昼日,禁钟未动夜将深。”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里也曾盛赞临安夜市秩序良好:“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

    顺义南城的夜市里,人声鼎沸,临街铺面的炉火熊熊地燃着,似乎要将灯笼的昏光比下去,种种面食小吃在煎锅上滋滋作响,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食物香味。街心上摆着各种地摊,小贩们提着灯笼吆喝着,灯笼光照之下,地摊上的梳子、剪刀、铜镜、首饰、陶罐、瓷器、茶叶、旧书、笔筒、砚台、丝布、鞋袜、帽子、旧衣服、针线头等小商品琳琅满目,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这个时代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小翠纤瘦的身影在人流如织的夜市里快步穿行着,地摊上低低的灯笼光从下往上映在她清秀的脸上,明暗交替的轮廊里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穿过夜市区,转入另一条宽阔的大街,再往前几十步,临街的就是顺义城最大的绸庄五凤绸缎庄。今天的生意早已打佯,五间宽的门面全部落了木板,可能是为了节省开支,门檐上的灯笼都没有点燃,一排无光的灯笼在夜风里窸窣地摇晃着。

    临到门前,小翠回过头四周看了看,三长两短地轻轻敲响了门。

    吱呀一声,门开了一条缝。小翠侧着身子闪进进去,那门立即又关上了。

    走在前面的伙计木无表情地领着路,带着小翠穿过前堂,进入后面的院子。两人一前一后地沿着房间的台阶往深处走,院墙内侧长着几棵高大的树木,茂密的枝叶遮住了外部高处的视线,院子的角落里还有一口水井。

    后罩房的窗棂里亮着昏暗的灯光,那伙计带着小翠来到门前,敲开了门,侧身立在门外,看着小翠进了屋,随即转身离开。

    屋内昏黄的烛光里,五六个人或站或坐着,围绕着一个坐在八仙桌旁的中年男子,那男子精瘦的脸,眼睛隐在烛光的阴影里,看不到他的任何表情。

    “那厮戴着刘必显的帽子?”中年男子低沉地问道。

    “是。”小翠低着头回答。

    “刘必显平常身上带多少银子?”

    “二两多碎银,还剩六七钱。”

    中年男子站了起来,背着手沉吟着。

    戴着帽子,显然是为了掩饰身份,借了一两五钱银子,他要去干什么?

    显然不会是吃饭,他在这城里没啥熟人,就算是兴之所致,要去夜市里喝点小酒,也不会抛下刘必显一个人去。

    买东西也不太可能,夜市里的东西,少有值一两多银子的,而且他要买东西,犯不着自己跑出去。

    访友?访友带着银子干什么?接济朋友?可他在这城里哪有什么朋友?

    “青楼!”站在中年男子旁边的妇人冷冷地说出两个字。这妇人二十七八年纪,丹凤眼,柳叶眉,美艳中透着一股冷峻之气。

    青楼?!中年男子心中一凛。

    他府里有那么多美貌的女子?……嗯,历朝历代的皇帝王爷,就算有三宫六院,妻妾成群,也有逛青楼的。

    中年男子扭头看了身边的妇人一眼,烛光在他鼻梁处闪过,一双阴沉的眼睛从黑暗中露了出来,闪烁着令人心悸的寒光。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他的眼睛再次隐没在黑暗中,阴冷的声音问着面前的小翠。

    “没有了。”小翠轻声地回答。

    “你速回去,不要露出痕迹。”中年男子的声音柔和起来,“你父母和弟弟都安好,上头说了,只要你干好这一票,就给你们全家抬旗,脱离奴籍,还会赏你父亲一个好差事……”

    “多谢尹掌班照顾。”小翠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希望。

    燕春楼后院楼上的椒房里,穿着翠色月华裙的妙龄女子正抚着琴,娇柔的身子随着双手的拨动起伏着,领口处的一抹雪白乍隐乍现。一曲《欸乃》音调悠扬,清新隽永,显出主人托迹渔樵,寄情烟霞的悠然神韵。

    杨铭坐在铺了绣毡的杉木大椅上,搂着身旁贴身伺候的桂儿,品着香茗,听着面前佳人的琴声。

    “好琴艺!”一曲终了,杨铭客套了一句。

    面前这女子的琴艺还算不错,但比起现代古筝大师来,还是差了一些火候,作为听惯了CD碟片经典古筝曲的现代人,杨铭对这女子的琴艺并没有太大的惊艳感觉。

    而且,杨铭自己会弹吉它和钢琴,现代音乐的和弦技法与节奏律动,比起古筝来讲,其音乐表现力要强得多,所谓巫山看过不是云罢了。

    女子微笑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看来这位公子并非什么风雅之士,只是肯为美色掏腰包的富家公子罢了。

    月华裙腰间的褶裥摇曵着,淡雅之色宛如月光,女子盈盈移步到杨铭面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