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达摩祖师原为天竺国国王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身处荣华富贵之中却对佛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拜祖师般若多罗为师,出家为僧,并泛海来华,到中国传扬佛法。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分裂状态,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痴迷于佛法,两人曾有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武帝见到达摩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道:“并无功德”。 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 达摩祖师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 达摩祖师说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武帝再问道:“何为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答:“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梁武帝寻佛法不如说是寻功德,欲心不灭,佛法难求。梁武帝领悟不了达摩话里的玄机,便觉得寡淡无味。达摩觉得话不投机,决定离开南京北上,这才有了一苇渡江的故事。 达摩祖师来到了长江岸边,只见水域茫茫,天水一色,即没有桥,也没有船,如何渡江呢?这时他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像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疑惑,莫非是菩萨来渡我?他来到老太太面前,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祖师。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与达摩。达摩祖师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之后达摩祖师来到了少林寺,寻到一个天然石洞,面壁九年,明心见性,开宗立派,成为佛教史的美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