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刘太监忽然变得紧张起来,他又翻阅了一遍这两本书稿,很快他就发现这两个人后来都位极人臣。 虽然一个主动归隐,但另外一个却颠覆了皇权独尊的制度。 这让刘太监被吓得冷汗直冒,心中直呼‘这简直就是反书’,怪不得这本叫做《宰执天下》的书籍也不曾在街市上见过。 诚如后世部分书迷所感觉的那样,《宰执天下》虽然在气度上偏向于阴沉晦暗,但不可否认它仍然是一本好书,而且,正因为里面的晦暗气氛和扎实剧情,让刘太监即便只读到了梗概,也深深的感觉到了一股让人窒息的氛围。 相比来说,《新宋》也讲了许多权术与谋划,甚至在场景转换的细节上,带给人们更多画面感的冲击,但那些谋划仿佛都在白炽的灯光之下进行,让人没有感受到多少恐惧阴森的气息。 但无论怎么说,这两本书在刘太监看来,都是野心勃勃之徒的作品。 因此刘太监很快选择翻开第三本手稿,《宋时明月梗概》。 这本书对于刘太监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他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茶叶和骨头汤竟然能够给牛河人治病。 而且后来在梗概当中出现的那些文化作品,显然也让他非常钦佩。 不过让人不满的是,这本书同样提到了王安石、司马光和已经死掉了的皇帝赵顼。 而且从简单的剧情上来分析的话,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关于变法与法的政.治斗争,似乎延续到了后来的宋朝历史当中。 这种时空的错误与延续感,让他突然记起了更改当中提到的其他一些细节。 当这些细节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当吕夷简、范仲淹等人的名字和事迹被重新重视之后。 越来越多的细节开始慢慢的汇聚起来,让刘太监不得不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三本手稿当中提到的宋朝,全都不是另外的一个崭新朝代,而是一个太祖也叫赵匡胤,太宗也叫赵光义的皇宋。 甚至连太祖太宗的相关事迹,都和刘太监所知道的相差无几。 就连那几位已知朝臣的事迹也是如此。 更糟糕的是,那些事迹在手稿当中是被人用的类似于后人评说的口吻来描述的,从这一点足可断定,当事人所处之年代,必然晚于当今皇帝在位时间。 这让刘太监终于感受到了一股毛骨悚然的气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