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它在宋朝建立之前,原本只是一个相对富裕的行政区划而已。 不过按照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这样的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其他的叫法,比如古时候的郡名,比如富有军事色彩的所谓“军额”。 而应天府的军额是:归德军。 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 总之不会出现在太多人的记忆当中。 有那么一个人,他的人生履历却与之息息相关。 这个人,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这个面色黝黑身材魁梧的大汉,在担任殿前都检点的时候,同时兼任归德军节度使, 因此在他造反成立之后,这里便成为了他的龙兴之处。 甚至,就连帝国国号的由来,也与此地息息相关。 先前我们已经说过,按照当时的传统,一块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划,既可以用古郡名称呼,也可以用军额来称呼。 但这当然不能意味着,它就不能像其他朝代一样,规规矩矩的用著名来称呼。 而南京应天府再升级为都城之前,它的名字是: 宋州! 如今宋朝的国号,便是取自此处。 不过龙兴之地并不意味着必然会成为帝国的首都。 所以在赵匡胤选择便捷作为首都之后,应天府也只能以南京之名成为汴京的陪都。 不过,相对于其他军州来说,都能够调动的资源就多了去了。虽说不能像首都那样搞政治,但他们把教育事业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上。 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便坐落于那里。 而王尧臣的成长,也离不开这种环境的熏陶。 这家伙的文章水平,在很多文坛前辈看来,都是这批应试举子当中最出彩的。 甚至有人认为,以他的实力几乎可以说是已经内定了状元的人选。 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位文章锦绣的俊俏书生,竟然会在刚才的争吵当中冲在最前面,甚至还说出了“不买姓邹的账”这种话。 而且,但事态已经平息之后,在那位老先生已经把道理讲透之后,在不他讲出的道理已经得到了无数人认可之后,这位仁兄竟然还在坚持己见。 这就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了。 按照常理来讲,诚如刚才那位老先生所使用的逻辑,海外诸州是什么样子,华夏子民固然是不清楚的,但来自海外的那些夷人,尤其是漂洋过海而来的一赐乐业人,总不会也不清楚吧? 白永安和他的族人们,不争是这样抵达皇宋的吗?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王尧臣的反对,却并非是全无道理的。 “我华夏之民,坐拥辽阔幅员,却只拥有天下八十一分之一的土地。而那些蛮夷之人,或许还是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之辈,比我华夏尚且有所不如,又怎么可能见识过其余八十州的风土?我看,他们知道自己家在哪就不错了。” 这话不仅让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但却又并非全无道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