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领悟到了这个时代的脉络。 比如说王素这个后知后觉的家伙。 再比如说,蓝元振这个太监。 或许是因为长期跟随在赵祯身边的缘故,蓝元振一直比较高看白永安一眼。 因此当听这几个年轻书生吹捧孙复的时候,他心中难免就有些不忿起来。 说起来白永安的学问确实更加精细,致用一些其实正符合刚才那位姓文的书生所说的志向。 但不知何故,他们承受的志向与他们追捧的学问,竟然好像有些南辕北辙。 太祖曾经说过,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太监们虽然在大内也需要读书识字,但他们除了习武之外,更多的人却是在学习水利之类的实际学问,至于原由,当然是防着朝廷万一有用,有那么个可信的太监兜底,自然也不会让官家无人可怕。 可是这些兜底的学问显然更偏向于白永安一脉,因此宫里的太监们对于白某人也是极其推崇的。 至于泰山先生吩咐,其实他们早就有人听说过,甚至还有人在出差的时候专门偷跑去听过课,不过,诚如太祖的那句经典论述:那些学问,助得甚事呢? 因此,蓝元振就想着去考较一下这几位正在高谈阔论的士子。 原本像他这种观察新晋考生的行为,就难免少不了交流与考校。 因此他也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之处? 于是文彦博就听到了这么一句恭敬的话语:“这位举子,你可曾听说过《中立七书》?” ‘中立七书?’ 文彦博缓了一缓,才想起那究竟是什么? 他跟随在外做官的父亲居住,偶尔还要回一趟老家看,看奔波之中自然是不方便接收消息的,不过《中立七书》这样有名的东西他还是知道的。 只是,白永安的这部作品内容驳杂,而且都有光怪陆离之说,反正白永安是极其不喜的。 只是不知面前这位老人为何问起了自己对这套书的意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