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下可就有趣了,本来。是想向她打听情况的桑怿,竟然不得不先回答了他的疑惑。 “你说的这件事情,我刚才进门的时候,听人说起过,原因大概是这样的。” 说着,桑怿便解释起了这几座大院子的由来。 很多圈子里的人都知道,皇帝想要做一间酒楼已经很久了。 虽然这最初是白永安的想法,但小皇帝对白先生的意见一向都是奉若圭臬的。 只是这件事情,并不像其他事情那样顺利。 原因都是这样的。 一开始的时候,因为皇帝的关系,中立学堂在酒楼这方面的准备,就拥有着丰富的资源。 厨子、餐具,甚至果蔬酒水的采购渠道都是现成的,唯一缺少的就是个像样的建筑物,所以他们一开始的工作重点,难免就放在了这上面。 但他们很快发现,在木质建筑时代,要想稳稳的建起一座漂亮的酒楼来,不但在选址选材方面要花一番心思,还要在劳心劳力的建筑过程完成之后,继续费尽心思的进行装修,直到为客人营造出一番雅俗共赏的氛围。 京城里那些像样子的酒楼,无一不是这样的。 然而那样的典雅精致,又岂是朝夕可成的建筑所能拥有? 因此,预想当中的酒楼,即便加班加点的进行建设,恐怕也要等到后年才能够投入运营。 赵祯还记得和他的艾青们共同分润红利的,哪里可能等得了那么久? 因此白永安等人只好变通一下,虽然不放弃酒楼的建设和规划,但也在玉津园附近,另辟蹊径的建起了一连串的类似乡间饭庄的酒家。 这样的酒家,在建设的时候当然不可能再去追求什么装修的精致,因此它必须另外寻求亮点,否则无以招揽足够数量的客人。 好在玉津园从来不缺少谈资。 刚刚被制作出来的红砖和水泥,就成为了这一系列饭庄最大的卖点之一。 于是一个个宽阔的院子就在玉津园的外围被搭建起来,红砖垒成的房屋,甚至没有任何额外的装点。 由于投入的人工较多,加上工匠们并不需要额外掌握太多的建筑技巧,所以这样的院子,在三五天之后就被拉起来了好几个。 这还是临近冬天太阳热量不太够的缘故,倘若换成是夏天,恐怕不用三天的功夫,就能够把这些院子所用的水泥彻底烘干。 于是在十一月到来的时候,几家大饭庄就同时开始营业——之所以分成几家来经营,除了不想让店小二送菜走上三里路之外,赵祯和白永安等人也还残存了一些营造竞争机制的想法。 因此还闹出了汴京城里罕见的一幕。 几处酒家竟然选择在同一天开业,旁人知道是好一场热闹,但他们相互之间怕是已经暗自较劲起来。 只可惜他们拥有的资源都差不多,比如说,玉津园里产出的酒水,在他们每一家里都是有售卖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