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傍晚时分,赵祯终于觉得疲乏了,于是开始昏昏沉沉的睡去。 至于小皇帝曾经提起过的早朝仪式,早就被他忘到了九霄云外。 不过睡得早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第二天早晨起的也早。 一个即将读高二的学生,在被窝里其实也是很难睡安稳的。 这个点,好像应该早读了。 可惜课本没有跟着赵祯一起穿越来,所以,他只能叫太监搬来奏折,有样学样的翻阅起来。 宋朝的奏折书写,当然用的都是繁体字,这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原本是极其困难的。毕竟大学里的相关专业,才会要求学生去认识这玩意儿。 但因为有小皇帝的记忆,在无论是辩论还是书写,甚至毛笔的握法,都已经无法难住赵祯了。 只可惜,旁边的小太监一再提醒,说如今是太后垂帘听政,这些作者不是他这个皇帝能批的。 宋朝有许多太后执政的时期,赵祯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两宋加起来应该是有八个之多。 其中,一些因为居心不良,意图染指社稷,或者对外软弱,丧失国家利益的人物,颇为后世所不齿。 所以明朝建立之后,充分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即便正德、嘉靖等好几个皇帝,都是十来岁登的基。士大夫们也不允许后宫垂帘听政。 赵祯心里都有些恨呐,自己怎么就没有朱厚照的命呢?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奏折上的几行字,却突然映入他的眼帘。 “汴京民白永安者,一赐乐业人,擅术算之学,宜补入司天监,勿使其流落于外!” 这几句话虽然简短,意思也很浅显——反正赵祯这个高中生是基本看懂了——但流露出来的居安思危之情怀,以及对谶纬之学的恐惧,让旁边的几个小太监都吓得手哆嗦起来。 但赵祯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觉悟。 他还在像个高中生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段话。 汴京指的就是开封城,是大宋帝国的首都所在。因其在陪都洛阳以东,故百姓常称之为东京。 那么这段话的头一句,就是在讲遍京城有个百姓叫白永安…… 这句话高中生还是能看明白的。 至于后面那五个字嘛…… 赵祯就有些闹不明白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只把基本意思弄懂的原因。 以他多年刷题的经验来看,这5个字应该是个专有名词,因为拿掉它之后,整个句子仍然还是通顺的,所以他只是诠释了一开始的那个句子。 至于是用什么意思诠释的吗,他就有些闹不明白了。 好在,他的脑子里还有小皇帝的记忆。 然而小皇帝毕竟太小了,虽然听说过这五个字,但具体的情况却知之不详。 赵祯很无奈,只好向旁边的宦官打听。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