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论语》《易经》《礼记》以及医术、五色食胜、悼亡赋、签牌和奏牍…… 如此多的文献出土,无疑是十分让人激动的。 如果能将这些竹简全部复原出来,无疑是研究汉史的重要史料! 这些是汉代人所留的当代纪录,显然要比后人传承有所不同。 甚至,可能同样的书,都会有不同的文字记载。 诗、书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是会被后人改动的。 最知名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 现存的道德经,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十分的出名。 但是在马王堆考古发行的帛书和竹书,却直接颠覆了长期流传的通行本。 首先,马王堆《老子》帛书有甲乙两本,甲本有无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的文章末尾有「道」的篇名。 「德」是根据「道」而补充,「经」是后世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经」、「德经」的篇名是后人所为,老子着书之初并无《道德经》的书名。 然后,其中,帛书《老子》与通行本《老子》有差异。 通行本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帛书版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通行本《道德经》第十九章中的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这也被人们视为老子否定儒家仁义的典型结论,但在郭店《道德经》中,这句却是「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通行本《老子》七十八章,是这样写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中却是: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这一段是借水的特性来激励统治者。 不难看出,老子心中的「柔弱」是充满了力量且极具生机的。 不过通行本《道德经》中却让人觉得「柔弱」只不过是「无为」、「不争」的另一名称罢了。 原文中「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更是直言水虽然看似「柔弱」,但却具有「攻坚强」而无往不胜的本质,水的「柔弱」在这里是具有相对能动性和攻击性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