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七章 守墓的武士,守门的车夫-《满级考古大师》


    第(2/3)页

    显而易见,墓道起斜处靠近东壁的地方,原本应该是存在一个棺材。

    这些陶器、铜镜、带钩、铜牌饰,全部都是放在棺内的。

    只是这个棺材彻底腐朽了,这些物品才随意散落在地上。

    为什么墓道内会有一个棺材?

    很显然,这是一个人殉棺呗!

    而且,陈翰通过这些出土器物的性质和安放位置,还可以判断出殉人当时的情况。

    牌饰、铜镜和带钩一般放在死者的头、足处。

    依次可以判断出,殉人棺应该是头东足西,打横斜放在墓道内的,可惜出土时棺具和里面的实体都已经被时光腐蚀了个干净。

    不过,凭借牌饰、铜镜和带钩这三样器物组合。

    陈翰也大概猜出来了,这个人殉的身份。

    他应该是作为守卫宫殿的武士,所以才会被放在墓道斜坡尽头,承担守卫墓道的职责。

    南越国居然还在用人殉。

    这个发现让全体考古工作者们,都有些感到不适。

    春秋时期,乃至更早的时候,流行人殉也就算了,那个时候所有贵族都这么干,只能说时代就是那样的。

    可是到了西汉时期,内陆的西汉天子、诸侯王、列侯,乃至其他贵族们,都已经摒弃了有违人道的人殉制度,以陶俑代之。

    偏居一偶的南越国,居然还在用人殉,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而且,还不只是只有一个人殉!

    墓门前,是一个长四米多点,宽2-2.3米的竖坑。

    这便是外藏椁了。

    椁内东侧靠南处是放置殉人棺具的地方,南北长约2.2、宽约1米。

    棺具人架全朽无痕,仅存1对鎏金铜牌饰。

    从出土位置看,这应该也是纳于棺内的随葬物。

    在椁室之南,即殉人棺具位置的南端,也发现一些漆器的朽痕,大部分都成了一团黑漆漆的木渣,只有一件耳杯还算是可以辨认的出。

    同样,这个外藏椁的椁木也全腐朽了,仅在坑底三条横列枕木沟中留有灰白色的板灰痕迹。

    椁内除东侧靠南置殉人棺具外,其余位置全被随葬器物所布满。

    随葬器物分置两层,下层有17个大陶瓮,被分在了左右两边摆放。

    而在两堆陶瓮之间,留有一块南北长约0.8米的空余地方。

    原来这里可能置有木车模型,很可惜,同样也已经腐朽不存了。

    至于为什么说可能有一个木车模型,是因为就在这位置的上面,放有一个盛盖弓帽的长方形木箱。

    这个木箱搁在南北两堆大陶瓮之上,运气很好,还没完全腐朽,还留了个底板可以拖住里面的物品。

    木箱内放有两组铜盖弓帽,南面一组9个,北面一组31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