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太乙真经-《隐侠梁天机》


    第(1/3)页

    第66章  太乙真经

    又过了一袋烟的功夫,梁天机终于在他头顶上方的石壁上,发现了一个小孔。那个小孔是空的,并且它的形状也是不圆且方。于是,梁天机拿出五瑕珠,将它放在了小孔中。

    这时,一个圆盘在石壁上出现了。圆盘带着五瑕珠在石壁上转动,只听到石壁的里面传来了“吱吱呀呀”以及“咯咯吱吱”的巨大声响。石壁上那两扇巨大的石门开始缓缓地向两边分开。

    同时,梁天机身后的十二道“兵器阵”却停止了转动。原来,石门的开启与十二道“兵器阵”是一套联动的机构。而五瑕珠就是这套联动机构的转换开关。

    由此可见,若是没有五瑕珠,世人既找不到宝藏的具体位置,也无法找到那道鸿沟里暗藏的天然石桥,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打开眼前的这道石门。

    因此,顺子和吴德很容易地穿过了十二道要命的机关,与梁天机又汇合到一处。吴德虽然胆小,但他一点都不傻。眼前这个惊天绝密之所,可是他九死一生、历经“磨难”才抵达的。若是不跟着两位“高人”过来瞧上一眼,他怕对不起他之前吃过的苦、遭过的罪。

    等石门打开后,三人顿时瞠目结舌。里面竟然十分明亮,与外面的漆黑一片完全就是两个世界。里面象是“仙界佛国”,外面倒象是“阿鼻地狱”。

    可以看出,里面是一个比较宽敞的人造宫殿。

    在宫殿的上方,是一个由水晶制成的圆形穹顶。水晶穹顶的上方就是带有缝隙的山体岩石。一束明亮的太阳光穿过岩石的缝隙,又从这个水晶穹顶处照射下来。而与穹顶水晶正相对应的是,在宫殿地面的正中心也装有一个很大的水晶球。如此,阳光穿过水晶穹顶照射到地面的水晶球上,再由水晶球反射到宫殿的每一个角落,便把整个宫殿照得富丽堂皇。不得不说,这样的采光技术,实在高明。

    吴德的舌头都快被“惊艳”的掉了下来,他一脸痴迷地说道:“我的妈呀,这里面可全是好东西!随便一件都够吃一辈子了。”他伺候汪敬贤几十年,各种值钱的东西见得多了,所以他立刻估算出眼前这座宫殿的价值。

    这座宫殿整体呈圆形,在它的四周均匀地排布了八扇雕考究的大门。所有的大门都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差别。

    “大哥,我们进去吧!”顺子被眼前这种庄严、宏大、富贵的景象所吸引,很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进去。他从未见过这种阵势。

    梁天机其实也没见过这种阵势,但他总算还有些成年人的稳重。所以他摆了摆手,说道:“再等等,我先试试看。”说完,他甩出长鞭瞅准了大殿中的一根立柱卷了过去。紧接着,他便借势跃起,施展出高超的轻功身法,以那根立柱为中心,在大殿的地面上迅速游走和滕飞跳跃。他要把大殿中可能暗藏机关的地方都试探一遍。如果这里真的有机关和陷阱,他可以凭借手中长鞭的拉力迅速脱离险境。

    还好,宫殿里没有机关,梁天机这才放心地招呼顺子和吴德走进来。同时,他也不忘取出石门外的五瑕珠。因为五瑕珠一旦取出,石门就会关闭,而在外围起保护作用的十二道“兵器阵”又会重新运转起来。梁天机要防止他们在专心探宝时,外面会有人突袭他们。尽管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思维缜密的他还是要以防万一。

    石门重新关闭,三人也走进大殿中。

    “你俩只能看,不能摸。”梁天机一边仔细地观察大殿里的墙面和地面,一边出言警告经验不足的顺子和贪婪成性的吴德。

    不一会儿,还是吴德先发现了一块碑文石刻:“梁先生、顺子兄弟,你们快过来看,这是什么?”

    梁天机走过来,顺着吴德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大殿西北的石壁上刻有五个大字“赦造太乙圣殿”。接着,顺子又在东北角的石壁下方发现了一个很不起眼的石刻。上面还有一小段铭文:“大明,工部主事、潇湘冯清珍,奉洪武密令,尊诚意伯太乙真经,追寻龙脊,而远遁于武陵。自洪武十八年出,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勘经定纬、察星辨纪,于洪武二十二年,方觅其所。又五年,筹图画栋、开山凿岩、布设陈列、机关尽宜,于穷精皓首之时,而太乙圣殿终成。太乙者,天帝之神也。此所以蒙圣上专嘱,而尽十年之功者。今圣殿既成,余心乃慰。乞太乙神君,下界省方,留居于斯,司察人间善恶,护佑大明社稷。洪武二十八年,臣,冯清珍,绝笔。”

    梁天机读完这段铭文,心情有些沉重:“大概这位工部主事并不知道在此处建造‘太乙圣殿’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藏宝,并且为建文皇帝朱允炆提供庇护之所。如此经历了十年披肝沥胆的艰苦历程,竟然只为了洪武老朱那个虚无的‘太乙’之说。从最后一句‘臣,冯清珍,绝笔’来看,多半这位督造官也知道事成之时,恐被老朱灭口,于是干脆自裁在这里,以换得老朱善待其家人的承诺罢了。当真可叹、可惜。”

    梁天机之所以有此判断,是因为这位叫冯清珍的工部主事在其铭文中,通篇都在讲“太乙”,而于后来的藏宝以及建文皇帝兵败出逃之事只字未提。

    所以,梁天机才判断应当是老朱以建造“太乙圣殿”为由委托这位工部主事,秘密地修建了一个藏宝之地以及藏身之所,以备后来的燕王朱棣与建文皇帝争天下的不时之需。同时,这篇铭文中也明确提到了《诚意伯太乙真经》,这说明,刘伯温在事前已经预测并推演出朱元璋过世后,朱棣和朱允炆会有此一战。所以,老朱才会未雨绸缪,先行为他的孙子朱允炆修建避难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