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汇报(三)-《四合院之从钳工做起》
第(3/3)页
第一,现在的单晶棒只有50mm,也就是大家常说的2英寸。为了以后不落伍,必须持续投入研究更大尺寸的晶圆棒。未来三年,必须把尺寸做到4英寸或以上。
第二,现在是芯片设计、制造的石器时代,这个时间跨度大概国外1958~1975年前后,国内1958~1985年前后。他希望跟上外国的步伐,如果能够超越就更好了,更早地进入计算机辅助时代。
第三,示波器是将来电路研发和测试的必备工具,必须早一点设计出来,那就需要ad芯片。
第四,计算机必须早一点搞出来。
1971年intel推出全球首个4位中央处理器(cpu)芯片4004。它集成了2250只晶体管,采用10μm工艺,这已经是当时规模很大的芯片了。
1974年,intel推出了8位cpu芯片8080,它采用6μm工艺制造,其上集成了6000多个晶体管。
现在是1967年,时间来得及。单晶棒提升尺寸交给王工负责;光刻机的研究交给闫解放;刻蚀机继续交给周晓娟;ad研究可以交给张芷静。
当然电脑显示屏的研究,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就交给闫解放。晶圆制备的流程优化交个张头;电路板后续工艺优化交给王大勇。
人还是不够啊!李国成决定找赵爸要人。
李国成接下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的cpu和dram随即存储器。cpu准备参考后世的arm架构和指令集,arm2当时只用了30000个晶体管,性能比intel后来推出的80286更为优秀。
以李国成的念力入微的精细度,可以通过多层掩模板,完成这个芯片的设计。现在的光刻精度还是10微米,到时必须要做到1微米,当然这主要考验的是掩膜版的精度和透镜组的配合了。
想了想,这个好似也不是不可以实现。
当然如果想搞出低功耗的cpu,必须先得设计出nmos和pmos,这个原理大学里有讲过,现在李国成只能根据记忆来慢慢尝试了。
想明白这些,李国成开始编写除了他负责项目的指导性笔记,当然,为了提高他们的能力,开始只会告诉给他们方向,当遇到难题时,在给与指导。
有了现在的基础,再加上后世的经验或知识,李国成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所有其他项目的指导性笔记。只等下周一交给他们每一个人。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推荐!求月票!求评论!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