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到10月18日下午3点,实时传来的销售数据令人欣喜,从数据样本看,10月号《文艺》似乎没怎么受到两大财团的影响,和三天前被打得措手不及的《北川》完全不同。 《文艺》的读者用实际行动告诉了高高在上的财团们,有些东西不是靠砸钱就能砸出来的。 另一边。 到了下午四五点,终于有书店承受不住重压,准备铤而走险,用“下有对策”来抗衡财团的“上有政策”。 浅草站附近的静嘉堂书店就是第一批“反水”的大书店。 10月18日这一整天。 类似静嘉堂书店这样的头部大书店呈现出了诡异般的两极分化现象。 与河出书房、北川文娱合作的那些大书店,人流攒动,来买书的读者络绎不绝,都快把书店门槛给踏破了。 而那些被财团完全控股,于三天前就已经彻底下架所有和北川秀相关书籍的大书店,则变的门可罗雀,客流量骤减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静嘉堂书店的店长眼睁睁看着客人不断流逝,却无能为力。 起初还有不少客人来店里闹事,来询问北川老师新书和《北川》、《文艺》的读者也不少。 之后第二天,这些人就少了,还会过来的基本是要求退出书店会员的客人。 到了第三天,连退会的客人也没了。 直到现在。 静嘉堂书店,从店长、副店长到下面的导购员,只能站成一排,看着不远处那家拥有《文艺》售卖权的中小型书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泡沫经济破裂后,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渐渐从日本职场“神隐”。 如今员工们的工资福利和店面营业额直接挂钩,店里生意好,大家就赚的多。 因此现在无论是老员工还是实习生,都焦虑不已,分分钟想改变这个糟糕的状况。 他们眼巴巴看着店长,店长神色凝重,除了挠头好像什么都干不了。 “店长,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 一名十年老员工壮着胆子关上书店玻璃门,然后扭身冲店长说道:“店长,这三天的总营业额加起来还不如以前一个小时的营业额,这样下去,我们迟早都会被总部辞退的!” 命令是总部下达的,要说上面的人没有考虑过营业额问题,那肯定不可能。 但考虑归考虑,上司的过错不是下属来承担,难道还会是上司自己去背负么? 最终倒霉的肯定是他们这群底层员工。 他们不想坐以待毙,更不想在经济大环境如此糟糕的时候,失去这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 “是啊,店长,总部可不会管我们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营业额骤减! 那群只知道把黑锅推给我们,把功劳抢走的家伙才不会管我们的死活呢!” 有人出头,立即就有人跟着附和了起来。 “可是,不准销售《文艺》是总部下达的死命令” 店长同样心急如焚,但让他冒着被总部严惩甚至开除的风险顶风作案,他也不敢。 早就知道他会这么说的那名老员工立即走近一步,对他轻声说出了自己的“对策”。 老员工不担心这些问题,他就怕店长食古不化,非要遵循总部的命令。 现在见到店长已经心动了,他立刻就把想好的计划告诉了店长。 “这么做好像也不是不行。”店长有些犹豫,但一想到一塌糊涂的账单,马上下定了决心。 不这么做,这个月的营业额势必会跌入谷底,到时候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 这么做,也许会遭到总部的严惩,但至少有一线生机! “店长您的意思是”那名老员工眼前一亮。 “就按照川田桑说的做吧!”店长一咬牙,不再迟疑。 “明白!我这就让大家行动起来!”老员工川田喜上眉梢,赶忙跑回去和其他店员们沟通了起来。 下午6点。 下班不久的薰子坐电车来到了浅草社区附近。 弓子和梅吉写的《生活在浅草的我们》反响很不错,借着北川老师《浅草红团》的热度,收割了不少读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