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果不其然,刘洎刚一开口,李元嘉马上反对道:“以越国公之才华岂能困囿于书院一地?中书令乃陛下臂助,应为国举才,而不是这般心胸狭隘、嫉贤妒能!” 刘洎被怼的一愣,虽然他的确藏着略显阴暗的心思,可李元嘉如此直面硬怼却与其以往和和气气的风格迥然有异。 果然私底下与陛下串通好了! 一念及此,刘洎精神一振,腰杆都下意识的直起来,两眼灼灼的看向陛下。 文官为何瞧不上武将?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武勋基本上对君主之命令奉行不悖,他们不管君主的命令是否合理、对于国家之长远发展是否有损害,当然他们也没能力去进行分辨,他们是君主豢养的“奴仆”“鹰犬”,对皇权唯命是从。 而文官则不同,他们自幼苦读圣贤书,深知“民为重、君为轻”的道理……好吧,是因为读书人都出自世家门阀,而世家门阀的利益与皇权在某种意义上是相悖的,皇权照章、则世家落寞;反之,当世家辉煌,则皇权黯淡。 所以自古文官以“强项令”为誉,以反驳君王为荣。 君不见魏徵虽死、然名垂于世? 说起来魏徵其实并未有什么显赫之政绩,其名望绝大多数皆来自于“勇于进谏”。 太宗皇帝何等威望绝伦? 然而越是英明神武的皇帝,文官悍不畏死强硬进谏的时候所取得的名望就越大,当然风险也大,不是谁都能承受来自帝王之怒的反噬……所以魏徵厉害。 刘洎此刻心想“我虽不才,也当效仿文贞公之故事,犯颜直谏”! 他现在已经饱受朝野上下之质疑,认为他作为宰辅却一味附和君上、卑躬屈膝,全无文臣之风骨,名声已经快臭了,再如此下去人心渐渐就散了…… 李承乾似乎也感受到御书房内酝酿着一股强烈的战意,喝了口水压制一下心中惊惶,轻声道:“韩王倒也不必这般激烈,中书令之谏言其实还挺不错,虽然不足以彰显越国公之能力,却也不能误解其心胸品德。不过既然你不同意中书令之谏言,认为应当给越国公如何安置重担呢?” 刘洎眨眨眼,刚刚凝聚起来的斗气便有些衰减,陛下明显避重就轻不打算接招,而反驳君王所能够获取的声望相比于反驳一位宗室亲王,简直天壤之别。 有些提不起劲儿…… 李元嘉则晃了一下神,不是说好由你来提议,然后收割房俊之感激、更向满朝文武展示对朝局之掌控吗? 你怕刘洎怼你,就把我推出来呗?! 与文官针锋相对怼来怼去那是我能做的吗? 我想做贤王啊…… 第(1/3)页